杂草丛生,烟雨无言。
不像大城市中的公墓,连死后的安眠之地甚至都是有期的,得花钱买。
农村的墓地绝大多数都是在绿荫萌生或风水讲究之地,那是另个“家”
。
每一次去都会是杂草丛生,连攀援的藤蔓都挂在墓碑之上。
天色点缀些清明的雨水和半燃的香火,山间夹杂着多多少少的人声风声鸟声,一切自然地呈现无了我的意境。
也正是这些攀援的藤蔓又赋予清明扫墓另一番意义。
按照家乡习俗,大人会提个竹篮带上蜡烛、香、一些吃食以及自酿的酒水。
吃的以慰先人之胃,香火以养仙人之魂,无所谓迷信,只是一种继承下来的古物罢了。
在祭奠亲人时,人们还在祭奠自己,祭奠过去的自己,一年又一年,告诉自己,该往前了。
一杯酒洒下,便是再次与曾经告别。
每一次清明都提示着自己的衰老,确是让人心更清明一点。
因为啊,总有一天,你也得走进再熟悉不过的石碑里,几个大字,便是生平。
清明的雨水,仿佛不含情感的泪水,不带任何味道,只是自顾自地滴下,挂在了枝丫,攀上了叶脉,沿着滑动,倏然坠落,最后“啪叽”
一声,摔成了碎片。
清明,不断的告诉你,你不曾孤身一人,不管过去现在亦或是将来,在那里,青山之上,绿荫丛中,也有一个名为“家”
的地方。